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制定毕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的直接依据,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js3333线路检测中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办法(修订)》《js3333线路检测中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办法(修订)》等文件精神,为科学评价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和达成情况,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人才培养活动持续改进的依据,落实“员工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评价组织
公司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并审定。成立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工作小组,组长由经理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教学工作副经理担任,成员包括学院领导、专业负责人、专业骨干教师及2-3名行业专家等。
二、评价依据
(一)国家对本专业人才的质量标准
(二)学校发展对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
(三)专业办学特色和资源对培养目标的支撑
(四)员工主流职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需求
(五)用人单位对人才发展潜力、专业技能、综合素质 的需求
三、评价方式及流程
(一)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
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重点关注培养目标与内外部需求的吻合度,包括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地区发展变化,行业和用人单位发展变化,学校定位和专业教育发展变化,员工和家长的期望等。
专业通过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综合判断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其中:外部评价通过毕业生、用人单位、行业、企业专家、员工家长座谈及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内部评价通过学院教授委员会、高校同行专家、专业教师及在校生研讨、座谈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综合专业内外部评价结果,形成符合行业发展的专业定位及社会人才需求报告,并进一步分析研究,最终形成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结果。
1.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司教学指导委员会结合学校总体定位、办学特色以及办学条件等评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及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符合度,以保障有足够支撑条件确保培养目标达成。
2.高校专家。采用问卷调查或座谈研讨的形式,征求同行专家对培养目标合理性的评价意见,从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吻合度来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
3.专业教师。专业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参加人员包括:分管教学工作副经理、分管员工工作副书记、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代表、辅导员等,了解不同层面教师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的意见和建议。
4.在校员工。通过问卷调查或座谈的形式,了解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以及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员工管理、能力及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评价员工职业发展规划需求与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
5.毕业生。通过对毕业5年左右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跟踪调查,或组织返校员工座谈会,及时了解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状况,了解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需求,评价员工的主流职业发展需求及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
6.用人单位。通过问卷调查或走访调研等形式,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评价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同时获取用人单位对专业办学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生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7.行业和企业专家。采用问卷调查或座谈研讨的形式,征求行业、企业专家对培养目标合理性的评价意见,从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吻合度来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
8.员工家长。以问卷形式征求员工家长对员工综合素质培养的预期目标,作为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的参考依据。
(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实行“学校统筹、学院负责、专业落实”的工作模式。
1.集团统筹安排全校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工作。学院是所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工作的责任主体,安排专人负责制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实施方案,定期对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并形成评价报告,评价结果应及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2.学院各专业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工作,并负责落实整改。各专业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公司产品水平,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3.评价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为根本依据。以js3333线路检测中心办学定位和各专业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内部依据,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外部依据。
4.评价主体与责任人。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主体为用人单位、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专家、同行专家、员工等利益相关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责任人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担任,本部门负责教学的经理和专业负责人具体实施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5.评价对象与评价方法。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为本专业毕业五年左右的员工。采用多元方法: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研讨、反思自查等。在评价前,责任人要确认各项培养目标采用的评价方法是否合理。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评价项目以及调查问卷、量表、座谈、访谈提纲等,确保评价的全面与有效。
四、评价周期
根据培养方案修订周期,每4年开展一次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调查信息采集周期。原则上每年开展一次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五、评价结果及运用
(一) 评价结果
1.定性评价。评价工作小组分析毕业生、专业教师、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用人单位、企业/行业专家的意见,与社会需求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等内外需求进行对应,形成定性评价结论。
2.定量评价。根据调查对象对培养目标合理性的认同度,制订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分值及参与调查人数加权平均计算得到调查对象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定量评价结果。评价工作小组综合以上定性评价结论和定量评价结果给出最终评价结果。
(二)结果运用
评价工作小组结合评价结果,给出培养目标是否合理的结论及改进措施,形成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报告,作为下一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毕业要求、持续改进教学的依据,还将运用于专业评估、优势专业遴选和学院考核。